人生感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反派总是死于话太多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4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10:2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一定对这样的场景十分熟悉: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高潮部分,最终大Boss手拿武器对准躺在地上满身是血的主角。他/她/它(当然)并没有立即终结主角,而是(如你所想地)侃侃而谈:“想当年,我可是……”这段追忆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洋洋洒洒,足以写下一篇八百字作文。等等,只听“砰”的一声——大boss(如你所想)被主角干掉了。

  大boss常常在占尽优势的时候对主角——话太多。在说这段剖析自己内心世界的话时,他们给了主角足够的时间准备逆袭,而潜台词就是:“主角你在干啥?我都说得口干舌燥了,你还不来干掉我?”于是主角愉快地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嗯,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些坏人、大boss总是功败垂成,最后死于自己太话痨呢?

  首先,在影视作品里很显然这事儿得问编剧跟导演啊!这可都是编剧和导演弄出来的鬼把戏。一方面,作为正面角色,主人公做事儿不能太顺利,主角光环只能在关键时刻用一用,如果全程都是无敌效果,那还有什么看头啊?估计这样的片子只能吸引一下小学三年级以下的观众了——现在的动画片都不太这么演了好吗?

  反过来,坏人也不能太厉害,他可以一直都占据优势、占据主动,但最后必须被主人公干掉。你要是让坏人一路占尽优势,最后把主人公给干掉了,观众也不答应啊。就算是观众答应了,你不给个正面的光明的结尾,也有些人要跟你急啊。

  不过,话说回来,艺术来源于生活。时间是最好的编剧,现实世界才是我们能看到的最伟大的戏剧。在这部漫长而丰饶的现实大戏里,坏人死于话多的情况,真的会出现。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行为科学调查组创始人雷斯勒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FBi心理分析术》,详细记录了自己为FBi工作的过程和细节。他提到,自己曾经跟20世纪70年代纽约一个著名的连环杀手大卫·柏克威兹做过深入的谈话。这个柏克威兹很厉害,他自称“山姆之子”,总是在深夜伏击正在亲热的情侣。而且还很高调地给当地媒体写信,讲述自己的故事。截止到被捕的时候,他一共杀死了6个人,击伤7个人,可以说是罪行累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杀手,他却告诉雷斯勒一个此前所有心理学家、刑侦专家——估计连大长脸夏洛克都没有注意到过的信息:凶手在行凶之后,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回到案发现场。很快,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个现象后来被运用到刑侦工作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看一些刑侦题材的影视劇作品,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警方在勘查案发现场的时候,在围观的人群中发现了形迹可疑者,这个时候嫌疑人一定会拔腿狂奔,警察则一定会紧紧追赶,而且这一追捕行动一定会失败——嫌疑人不是跑掉,就是突然暴毙,看一眼进度条就什么都明白了。

  美国小说家帕拉尼克在名作《肠子》里也提到过这样的桥段,警探会在谋杀弃尸的现场藏一个麦克风,然后监听这里的情况。因为几乎所有的凶手都会回来跟受害者说话。所有人都有倾诉的需求,而杀人者只能与那个被杀死的——也就是永远都不可能出卖他的人分享自己的罪行。

  可是,匪徒为什么要去多这么一嘴呢?他难道不能像个北欧人一样保持沉默吗?如果进入了心理学的范畴,一切都变得好理解了。

  为啥坏人总是喋喋不休?

  1。消解认知失调

  行凶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跟我们的认知发生了冲突。比如我们会有一个基本认识:杀人是不对的。行凶者在做这件不对的事情,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犯罪是错误的。所以,他必须要通过将杀人行为“合理化”来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行凶者会找各种借口来证明自己犯罪的正当性,最终说服自己放下良心的包袱,告诉自己“他就是该杀”。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电影中的最经典表现来自《黑客帝国》。在片中,史密斯要毁灭人类的理由如此充分:“你们人类一直以为你们自己是哺乳动物,其实你们不是。地球上没有哪种哺乳动物像你们这样生存:每到一处,尽力耗尽那里的资源,榨干那里的财富,直至那里一无所有,然后和那块地方一起死掉。你们人类繁衍的唯一方式就是换一块地方,重新掠夺。地球上只有一种生物像你们这样生存——病毒。你们人类是地球的瘟疫和灾难,而我们——电脑——是解药。”

  不过,这套理论有一个缺陷,坏蛋要想达成“认知失调消解”,自己在心里默默调节消解不就好了吗?为什么一定要说出来呢?这里就牵扯到心理学的另一个机制:通过获得外部反馈,从而提升自我评价。

  2。提升自我评价

  从原理上来说,提升自我评价有两个途径:自我效能感,社会认同感。这两个途径都迫使坏蛋们不停地说话。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让人感觉异常良好。坏人也是人,也有人的优点和缺点,要遵循人类共有的心理规律。把众人眼中威风凛凛的正义化身踩在脚下,恶棍们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一边回顾自己“光辉”的历史,一边叙述自己“天才”的计谋;一边夸耀自己超凡的实力,一边肯定自己胜利的必然——自我效能感简直要爆棚了。然而这还不够,独角戏不够精彩,一定要有一个配角甚至一批观众才能让个体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感。

  实际上,在人类犯罪史上确实有罪犯真的在用极端的方式获得自我效能感,鼎鼎大名的“黄道十二宫”杀手,就曾炫耀性地主动寄给当地报社一些自己编写的密文,而其中的“340密文”的谜底至今仍未揭晓。

  而社会认同感说的是人意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群体,并且通过群体成员的身份来获得价值和情感意义。对于影视剧中的大坏蛋,在毕生追求的野心即将实现之际,不把这一系列的阴谋诡计全盘托出以便让世人知道自己才是名副其实的头号恶棍,这无异于锦衣夜行,实在让人太失落了。而这种自我标榜为头号恶棍的做法,本身也是社会认同感极端化的表现。

  3。有限认知:给坏人的会心一击

  以上的心理动机导致了坏人总是陷入话痨综合征而难以自拔。而一种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仍然悄悄潜伏在草丛中,随时准备跃出来,给他致命一击。这就是每次都能让主角绝境翻盘、逆袭反杀的最好帮手——人类有限的认知资源。

  1999年,美国心理学家西蒙斯做过一项实验,在向观众播放视频的时候,让一个合作者扮成大猩猩从人群前面走过。至少有一半人注意不到大猩猩的出现。可以想见,当坏人专注于向已经被打倒在地、动弹不得的主人公倾诉以获得自我满足的时候,他是无法注意到后者行为、姿态和情绪上的细节变化的。逆袭的线索,就这样被忽视了。

  坏人,就这样死于他的喋喋不休。由此可见,言多必失、沉默是金这样的古律至少在电影当中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前人的谆谆教诲,一定要闷声才能发大财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人生感悟  

GMT+8, 2024-11-11 00:39 , Processed in 0.08901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