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标题: 亚马逊:酷公司or血汗工厂 [打印本页]

作者: tongzhuan365    时间: 2017-9-12 16:49
标题: 亚马逊:酷公司or血汗工厂
  在这里,周末的马拉松式电话会议几乎是家常便饭,而复活节和感恩节等假期也经常被占据。大部分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在家加班也是常态。

  《纽约时报》一篇向人们讲述“在亚马逊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文章让这家科技巨头陷入舆论漩涡。批评者开始指责这家公司通过“冷酷压榨员工”的手段为其高层造富。

  亚马逊总裁贝佐斯则完全否认这些指控。“这篇文章报道的仅是个别未经证实的事件。我并不认识这样的亚马逊,我希望这也不是你看到的亚马逊。”贝佐斯在致员工的公开信中说到。

  普通的消费者只把亚马逊视为一间在线商店,但这家企业内部的文化却鲜为人知。

  忙碌的亚马逊工人

  《纽约时报》设法联系了100位愿意吐露心声的现任和前任亚马逊雇员。从人力资源部门到日常行政部门,从零售促销专员到Kindle的工程师——这些亚马逊人向《纽约时报》讲述了这间公司内部几近剥削的运作机制和几近恐怖的压迫文化。

  他们被要求改掉从以往工作中学到的“坏习惯”;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瓶颈的时候,只有“努力解决”这一个方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亚马逊雇员,他们还需要背诵14条公司守则以应对随时的抽查。在抽查中表现最好的职员会得到一个虚拟的奖励,即所谓的“我很独特”勋章——这句口号是亚马逊长期以来的职场口号。

  在亚马逊,雇员们被鼓励在会议上当面抨击同事提出的点子;长时间地加班工作(雇员有时候会收到半夜才发来的相关工作邮件,并在随后的短信中被质问为何没有及时回复);内部培训会告诉雇员们怎么样秘密地向上司举报不认真工作的同事——这种告密已经成为亚马逊内部激烈办公室斗争的重要方式之一。

  “公开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一位亚马逊前任人力资源负责人说,公司里业绩好的宠儿通过庞大的市场客户和繁荣的股票市场赚得大量钞票,而暂时的失意者却会在年度的“人力资源优化”中被无情开除。

  曾经在亚马逊负责图书营销的奥尔森说,在办公室里最震撼的场景就是时常有同事因无法忍受高压工作而哭泣。“一个人高马大的汉子捂脸哭的尴尬情况太常见了,基本上我认识的每个同事我都见过他们趴在桌上哭。”奥尔森说,他干了不到两年就辞职了。

  得益于这种“挖掘员工潜力”的超能力,亚马逊正横扫全球零售业。就在7月,这间公司正式超越沃尔玛成为全美最大的零售商,其市值也已经高达2500亿美元。杰夫·贝佐斯则被《福布斯》列为全球排名第十五的超级富豪。

  将员工训练成机器人

  已离任的员工们通常认为亚马逊职场文化中最恐怖的一点是“它鼓励员工成为具有内在动力无情感机器人”。如果你被视为一个优秀的亚马逊员工,那你多半已经成为一个只会拼命工作的行尸走肉。

  在亚马逊的一线仓储基地,搬运工人的工作被一套智能系统监控着,因此暂时的开小差都会被系统记录下来——这套系统旨在确保每位搬运工人在每小时内搬运了足够多的货物。2011年时,亚马逊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仓储基地因为高温天气下的恶劣工作环境而被当地媒体曝光,据悉亚马逊随时在仓库外准备了救护车,以防有工人因中暑而死亡。在这之后,亚马逊才迫于舆论压力给仓库装上了空调。

  在办公室内,白领阶层的员工则有着另外一套“自我激励”的文化。亚马逊倡导一种鼓励员工“能多做事就多做”的职场竞争文化。通过智能数据管理模式,绩效考核在亚马逊变得非常直观,“谁工作更努力,谁工作更有成效一眼就看得出来,因此没有人敢懈怠。”一位Kindle团队的营销专员说。

  一些前亚马逊雇员说,在这间公司想要达成工作和生活间的平衡几乎不可能。即使一些曾在华尔街投行或是小创业公司工作的员工也认为亚马逊的工作负荷量“非常惊人”:在这里,周末的马拉松式电话会议几乎是家常便饭,而复活节和感恩节等假期也经常被占据。大部分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在家加班也是常态。

  大数据下无法偷懒

  为了约束并激励员工,亚马逊拥有一个强大的杠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数据分析系统。在亚马逊内部,所有销售或是业绩数据都是实时更新并反馈的,这意味着顾客的每一步行动都被亚马逊监控着:他们放进了购物车里却没有最终买下来的东西;他们多次购买的同类产品;他们多次搜索的同类产品……这些数据让后台的亚马逊员工们提心吊胆以便随时加以改进。

  “数据管理让所有的决策都变得有理可循。”财务部的肖恩说。

  正因为如此,普通员工面对上司质询时再也没有借口说出“我也不确定”或是“我稍后回答”这类模棱两可的搪塞话。鉴于大数据通常不可能出错,很多时候这样的员工都会被扣上“不勤奋工作”的帽子。

  “数据随时都在反馈某些需要修订的细节,你为什么不及时动手改正?”零售部门的高层朱莉说,大数据管理的实时性确保了不会有员工在“浑水摸鱼”。

  在亚马逊,“不勤奋工作”和“混日子”几乎是每个员工最害怕被贴上的标签。

  2013年,家居用品销售部的伊丽莎白因为刚刚生下小孩,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回家照顾孩子,于是和她的顶头上司商量说是否可以每天4点半提早下班然后晚上在家加班。她的上司表示“完全没有问题”,但就在随后不久,就有匿名同事向公司人力资源部发举报信说她“频繁早退”。

  “一旦有别的同事指责你偷懒,我也没办法保你,这实在太严重了。”伊丽莎白的上司如此对她说。不久后,伊丽莎白就主动辞了职。

  “亚马逊是由数据驱动的,数据说什么它就做什么,因此你看不到任何人性闪光点。总的来说,这就是一家机器人企业,不过或许这也是它得以成功的秘诀。”前雇员皮尔斯说。

  “你要么双手拥抱,要么转身离开,在亚马逊没有中间选择。”这间公司最新的招聘广告如是说。  






欢迎光临 人生感悟 (http://dknp.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