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标题: 卡夫卡穿衣 [打印本页]

作者: tongzhuan365    时间: 2017-9-11 09:39
标题: 卡夫卡穿衣
  中国古代文人是很看重衣着的。三闾大夫就喜好修饰打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我闭眼可以想见,他从汨罗江畔高高的山冈走来,风吹得仙袂飘举,身影映刻在蓝天上,好似一尊缓缓移动的雕塑,绚烂、精致、灵气四溢。潘岳写《秋兴赋》,说到晋朝士大夫的生活情景:“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穿着素绢罗绸的上好衣服,头上还要缀上许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现代文人也不示弱。邵洵美的衣着器用就相当讲究。我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得见邵先生最后一面,那时他其实也不过六十岁刚出头,只见他长发飘拂,姿容清奇,细长的凤眼、高挺的鼻梁,微弱的光彩还存留于细腻的皮肤上。可见往日学识、阅历和生活方面的深厚颐养,终究还保存有长足而丰韵的底气。先生平生善奇想、好散财、性浪漫、喜交游。邵府钟鸣鼎食,有客来,先生轻裘缓带迎迓。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人就衣冠萎谢、风度猥琐了。甚至有那么一段日子,您如果见到一位先生,他衣衫如被烟熏火燎、举止畏首畏尾,那准是文人教授无疑。如今我离群索居,不知道现状,只在电视里看到有些被采访的人士,西装的所有扣子都紧紧扣住,本来笔挺的西装无可奈何地皱了起来。不久前,还在一次盛会上碰到一位知名文人,他的名气与其衣着打扮、风度谈吐实在不能相符。这样的人士,大概只有一片背影还可以一观。

  文人俯仰天地,包纳万物;文人笔走龙蛇,无远弗届;文人吐纳风云,罔事不问。文人身边的一切,都同他的创作有关,尤其与他们宗法的哲学思想有关。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谈文化必须有科学底蕴。意思是说,要写诗的话,“功夫在诗外”,文人必须“旁骛”,才能成大器。要特别留意,自己的创作能够从科学中吸取什么营养,获得何种感悟。不过说起来,文人的创作非但同科学“有染”,还和穿衣戴帽有莫大干系。

  这里谈谈卡夫卡,一个忧郁、乖僻、胆小、低调,而且对自己过分苛刻的奥地利作家。20世纪初期,统治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已经老态龙钟,摇摇欲坠。文人们最敏感,所以也传染上了那王朝一线游丝般的龙钟之气,却又学不会那威风和霸气,只能在稿纸上一逞玄风、数说怪谲。想不到的是,正是因为卡夫卡太不像正常作家,他偏偏成了20世纪最出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名气、他的反响、关于他的探究、围绕他的研究,都经久不衰。对于卡夫卡的衣着,居然也有人悉心研究。

  卡夫卡霸道的父亲从事成衣业,这对于小卡夫卡有双重影响。他儿时的记忆里永远沉淀着一些杂乱慌张的情景:师傅飞快地裁剪衣料,缝纫机的“嗒嗒”声混合着电熨斗的“吱吱”音,模特儿穿着新款服装曼妙地走着台步,威严而不讲道理的父亲就是君临一切的霸主……

  卡夫卡一生瘦弱多病,才四十岁出头就因肺病黯然告别人世。但是,他那单薄的身体却喜好穿着质地上乘、剪裁精美的衣服。这倒又恰恰符合一条“文学定律”:要么你就穿着艺术化的服装,要么你就自己缝制艺术,两者必选其一。同时代的唯美主义者渴求、坚持并且践行一个观点:正像衣料应该转化为精美的服装一样,人生的种种材料,也不该轻易付之东流,而应该转化为美妙的艺术。上个世纪末的花花公子们,像波德莱尔、王尔德、比亚兹莱等人,都是艺术餐桌上和时装冷餐会中的双料美食家。如果溯流追源,可以说他们是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希腊人认为自然人生本质上是戏剧性的,宇宙万物都构成戏剧情节。那么,文人岂能不盛装登场?受此文化浸润的卡夫卡也信奉这一理念,一生未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卡夫卡对于服装款式和色彩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这倒让人想起另一位艺术家,虽然他的爱好同世纪末的唯美思潮天差地别。他就是凡·高。凡·高的创作生涯也分为黄色时期、蓝色时期,等等。一开始,卡夫卡的写作打出的是“颓废派”的紫色旗号,他那时的作品是一篇篇紫色。紫色在德文里会撩起两种不同的意象:紫罗兰,代表温馨和爱情;另外就是指王公贵族、大主教的紫色袍子。孱弱而深沉的卡夫卡,当然只能够眼巴巴地向往爱情却又不得。紫罗兰色的爱情,对于卡夫卡亦如皇位那么难求,他三次同自己心爱的女郎订婚,临了又三次悄然取消。

  卡夫卡生命的最后两年贫病交迫,但他还是坚持要穿质地上等、剪裁精良的服装,而且一定要到高级裁缝那里定制,因而经济上时时捉襟见肘。这种卡夫卡式的怪谲就是东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了。卡夫卡生就一对奇大无比的耳朵,不用画成漫画就已像欧洲童话里的大耳小精灵。我实在很难想象,这样的卡夫卡穿着笔挺的高档西装,在口袋里插上丝绸手绢,并露出潇洒的一角,那会是什么样子。但卡夫卡却一直这么坚持和追求着:他坚持着自己一份既超凡脱俗又符合身份的形象,以便支撑他在文学领域内进行无穷的探索;他执着于一种近乎苛刻、挑剔的衣着嗜好,来表现他艺术上的洁净和力量的统一;他更追求那种挺括却又柔软的衣料,以展现他艺术上那天衣无缝的剪裁……

  唯美主义好像是物理学中一种奇异的粒子,生存时间很短,而且易于向别的粒子转化。日本人把“唯美主义”译成“耽美主义”,倒也颇得要领。卡夫卡正是从唯美出发,走向了荒诞怪谲的荒原,从而成就了他一片昊天罔极的文学风景……

  卡夫卡笔下很少彰显西服的鲜亮之光。《判决》里只有一次提到主角的父亲,“他连衬衣都有口袋”,这是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接下来就是《变形记》里,主角格雷戈尔的那身“服装”了:“自己那穹顶一般的咖啡色肚皮,分成了好多块圆弧状的硬片。”作家在自己笔下塑造的服装里,营造了一个理想世界,作家要向世人表明,他笔下的世界光怪陆离、荒诞不经、梦魇迷幻、不合逻辑,而他本人却是衣冠楚楚、服饰整饬的。卡夫卡从小就患有肺结核,也许他正是靠着衣着精美这一物质力量的支撑,带病延年,在当时的条件下活到41岁。

  因此,文学这一极端复杂的现象,一定得从穷尽作家生活和思想的一切因素去考察、研究、解读。现在有一种文学批评,专一地讲究用批评者的“心”来“解读”作家。我将其称为单纯地把心“映射”到文字空间的简化操作。人类的心诚然可以相通,但是,一进入心的花园,那各色风情却永远不能一厢情愿地尽收眼底,除非你懂得那园艺中的一切微妙底蕴。






欢迎光临 人生感悟 (http://dknp.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