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标题:
不要生活在跑步机上
[打印本页]
作者:
tongzhuan365
时间:
2021-11-9 21:08
标题:
不要生活在跑步机上
成都的1月适合冬眠,大部分时间都是阴沉的雾霾天。有一天,我发现空气污染指数降到100以内,赶紧去公园刷了几公里。有一位朋友马上纠正我:“空气还是危险呢。”仔细研究了一下,原来风还没有吹到他所在的区域。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要遵照某种数据的指导,它看上去是精确的、科学的,但也多少有点荒诞。
施一公教授有个说法,空气污染指数100以内才适合跑步。所以在清华他会密切关注空气指数,一到安全线以内,就带着喜欢跑步的研究生去操场。在1月的成都要贯彻这个原则有点难,因为大多数日子属于“轻度污染”。
解决办法是回到健身房。健身房的麻烦是要经常面对健身教练的促销,他们会指责你的身材或者锻炼方法,次次来推销私教课程,好处是可以利用健身房的器材,比如在雾霾天使用跑步机。
这样我就有了第一次在跑步机上跑步的经历。我有点害怕,慢慢度过2分钟的热身,才把速度提升到“时速10公里”。
换算一下,相当于每公里6分钟的配速,比我平常跑步要慢一些,这让我多少有点安全感。
在跑步机上跑步,你可以保持匀速和身体的稳定性,有利于端正跑姿,眼睛随时看到上面卡路里的消耗量,有利于完成教练给你的有氧锻炼任务。
更高级一点的跑步机,还能监控你的身体状况,让锻炼变得更加科学。
但是,只跑了一次,我就感到厌倦(也可以解释为不适应)。它的核心逻辑是速度主导,你当然可以用手指去调节快慢。
但是,它总是先设置一个速度,然后让身体去遵循这个速度。你始终处在外界的引导或者限定之中,最终,当你停下来时,要先站一会儿再从跑步机上下来,否则可能会感到眩晕。
如今人们流行各种“打卡”,原理和在跑步机上跑步一样。每天“过招50个单词,打败70%的网友”,或者坚持微信读书多少天,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在一种科学目标的指导下,对自己进行量化。
那些和英语单词过招的朋友,没有几个能真正学好英语的,因为“学好”有另外的标准,比如忘情地读一篇文章,能够从中感受到真正的乐趣,而不是“完成任务”。
生活中真正有意思的東西,一定是不能量化的、主观的,因此它才会真正属于自己。
在路上或者公园里跑步,就有着这样的乐趣。在路上跑步会有某种神秘感,多巴胺的分泌完全是不规律的,某一个时段你可能会突然无比开心,加快速度,把自己想象为足球场上的巨星,甚至想做出庆祝进球的动作。
主宰你的跑步状态的,永远是你的身体,而不是外在标准。你会时快时慢,脑海中回想起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过去遇到的难题突然有了答案,就像被光照亮一样。
重要的是,你不用担心自己摔下来,因为你就在大地上。可惜的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寻找那个跑步机。
我们渴望有个“正确的轨道”,渴望每一步都没有白跑、每一滴汗水都没有白流,都会转化为收获,这也许是我们经常感到忧伤的根源。
欢迎光临 人生感悟 (http://dknp.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