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慈祥”地做父亲
在参加《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之前,田亮对于父亲角色的理解,更多源自于他的父亲,“像一堵墙”,田亮形容。田亮的父亲是一个汽车司机,话不多。对于年幼的田亮来说,拥有一个司机爸爸,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掌管一辆车的运行静止,一个急刹车可以引起全车的躁动,沉默的父亲就像这个独立车厢中的国王。田亮在车上帮忙卖票、放录像带,“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是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典型构造。父亲需要通过距离感来塑造自己的权威。田亮回忆,小时候即便做了不得体的事情,爸爸往往不会直接指出来,而是让妈妈来转达。而父亲直接出马的话,威力不言自明。
最简单的例子,田亮小时候不怎么爱吃饭,田亮的妈妈可能会在旁边唠叨十遍二十遍,对田亮来说这些唠叨过耳就忘。但如果父亲在桌上,他不说话,眼睛一瞪,盯着田亮,“我马上就会好好吃饭。”田亮说,父亲就像“领导”。
不难想见,田亮虽不像父亲那样沉默寡言,但对于如何做一个父亲,田亮在日后与女儿的相处中会不自觉地折射记忆中父亲威严而又高高在上的形象。事实上,繁忙的工作一直没有留给田亮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做一个父亲。性格上,田亮也不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甚至很多事情,他的个性,“是不愿意将自己全盘展示给别人的。”
田雨橙出生的时候,田亮没有陪伴在老婆叶一茜的身边。那时候的田亮经历了2004年悉尼奥运夺冠,200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降级到省队风波,以及签约英皇,风头正劲,称“红极一时”也不为过。由于担心生孩子这件事情引起媒体的关注,妻子叶一茜选择在外地生下田雨橙,并“非常肯定地”对田亮说:“生孩子,你别来了,等孩子生下来,你再过来。”直到田雨橙出生第四天,田亮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女儿。
田亮第一次见到自己女儿是在一个上午,他在她出生地的临时住处等候见面。他很早就醒了,再也睡不着。一个人焦虑不安地在客厅呆着,期待和女儿第一次见面。一整个上午,他无事可做,要不就是反复不停地给妻子叶一茜打电话,问她们到哪儿了,要不就是满脑子在琢磨:“我的女儿会是什么样子呢?”
“就那么短短的两个小时,像一万年那么久。”终于等到门铃响了,田亮赶紧冲到门口,把门拉开,直直盯着妻子和女儿。
那时候的田亮对感情的表达还是非常内敛的,不像现在,愿意去拥抱、亲吻,坦然流露自己的感情。他只是抱着女儿,一直看着,手里的田雨橙只有小礼盒那么大,身体还没有完全舒展开,毛发稀疏,皮肤呈现出新生婴儿特有的红色,他吐出的第一句话是:“这孩子也太小了!”
只负责提供解决办法
在家里,田亮不是那个负责照顾以及解决女儿制造的各种问题的人。比如女儿哭了的话,他会告诉奶奶或者妈妈“得赶紧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会提议试一下喂奶或者抱她看看外面的风景,但去执行的人不是田亮。他只负责提供解决办法,扮演“智囊型角色”。
一直到参加《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之后,田亮才意识到,他需要做出改变。“以前和孩子的相处总是在工作之余,没有刻意把时间留给孩子,和她沟通,很多东西也没有去思考,更没有站在她的角度去想她的想法。”
这次旅行,让一直忙于工作而疏于思考为父之道的田亮,突然开始认真琢磨着如何更好地和女儿沟通,他反思:“以前和孩子太随性了,没有把教育和沟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但旅程一开始就让田亮遭遇了挫折。在《爸爸去哪儿》第一集里面,当田雨橙和田亮到达灵水村,经历了被没收玩具,看完并不理想的居住地点以后,女儿突如其来地大哭,让田亮束手无策,几乎崩溃。
这是田亮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意外。按照过往的经验,一般女儿哭,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早晨起来没睡醒,有起床气,等到她清醒了,自然不哭了;第二种是遇到问题了,田亮会及时把问题解决了,女儿也就不哭了。但这一次,女儿哭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女儿不想待在农村,但节目还要录制。
那一次田雨橙哭泣的时间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我不知道她会哭那么长时间,以为她会止住。我以为跟她说我们要回家的,只是去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就会不哭了。”
田亮试图分散女儿的注意力,“比如看到草莓,要吃草莓,她就被吸引过去,不哭了。”效果很短暂,只要女儿闲下来,想到要在农村生活两天,“她又不行了。”
女儿情绪失控让田亮产生了放弃录制节目的念头,他想“我这是对她好还是害了她,她这么不开心为什么还要让她来做这件事。”田亮就想带女儿回去,“商量不录了呗。”
当天下午,田雨橙被分配和其他几个孩子一起出去找食材,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中午还眼含泪光腻着父亲扭捏的田雨橙,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反而变得懂事、乖巧,主动帮助别人。当编导兴奋地告诉田亮,“你女儿离开你以后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田亮还半信半疑:“你们是在安慰我吗?是不是怕我绷不住,我和女儿就不录了?”
后来田亮开始关注女儿和同龄人相处时候的状态。他看到了很多女儿以前在他面前没有展现过的特质,比如善良、不计较,为别人着想。他意识到,女儿的内心是有很多想法的,“她的很多东西真的是给我上了一课。”
该如何表达对女儿的责任感
《爸爸去哪儿》的经历改变了田亮和女儿关系的一个核心命题—一个父亲该如何表达对女儿的责任感。
在田亮天然的观念里面,父亲就是在外面工作,努力赚钱打拼,为妻儿遮风挡雨。而类似于喂女儿吃饭、给女儿穿衣服、哄孩子睡觉这些和孩子相关的琐碎,父亲并不需要参与,自己的角色更关乎一种高大可以依靠的形象。
“以前我爸爸可能就是这样的,是一种形象,有点高高在上触摸不到,是有距离感的爸爸。我的父亲不大沟通的,说一不二。我参加了那个节目以后发现这样的爸爸是我的爸爸,但不是Cindy的爸爸。”田亮说。
田亮重新思考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在生活、细节、语言以及时间上,都要做出改变。
第一件事就是学会换位思考。他试着改变自己和女儿说话时候命令式的口吻,认真听完女儿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他以前是喜欢从大人的立场看孩子的举止,觉得自己的想法一定是对的,“但其实她那样不一定是错的,可能你觉得有的事情不对,孩子会去做是因为孩子的天性。”
所以当运动细胞异常活跃的田雨橙,再在他面前来回狂奔的时候,田亮不会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了。只要在一个安全的界限内,他会任由女儿跑来跑去。
这种改变后来直观地表现在了《爸爸去哪儿》这档真人秀节目中,并为田亮赢得了观众的好感。
在沙坡头录制节目的时候,编导要求几个爸爸和孩子一起玩滑板滑沙,这需要父亲和孩子坐在滑板上,从高处的沙丘上滑下来,看哪一组滑得更快。
运动员出生的田亮本能地感受到游戏可能存在的危险性,他有些担心女儿的安全,他只能反复向女儿强调动作要领:“第一,要基本上斜躺着,躺在爸爸身上玩儿;第二,你的手不要放在胸前,必须伸直了,放在爸爸的腿上,绝对不准弯着手摸沙子。”
比赛结束之后,田雨橙看到张亮的儿子天天独自从最高处的山丘滑下,也想自己尝试去滑。田亮刚开始让她在低的山丘上玩儿,那个滑行的过程很短,没滑多久,田雨橙就觉得没意思了。她突然爬到最高的沙丘顶上,朝田亮大喊:“爸爸,这么高可以吗?可以吗?”
田亮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不行,太危险了。”这个反应再正常不过了。女儿要滑下去的斜坡又高又陡,滑行的时间一旦延长,很容易出意外。事实上,节目组提供的滑板只是木板和铁丝简单组合而成,没有任何保护的设备。
但当女儿一遍一遍求田亮以后,这位父亲同意了女儿的冒险。田雨橙滑的时候,他悄悄跟在女儿后面,她滑得多快,他就跑得有多快。为了尽量控制滑板不会翻倒,直到他认为的安全高度以后,田亮才松手,从旁边跟着跑了下去。
这是田亮希望和女儿保持的一种关系——“做一个慈祥的父亲”。
“什么叫慈祥的父亲?”
“慈祥的意思是,和Cindy在一起,Cindy真的觉得爸爸很重要,爸爸很爱我。”田亮说,那次为时18天的旅行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去考虑怎样做一个慈祥的父亲,而以前基本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她不想走和我一样的路
田亮最初没有想到这个节目会给父女关系带来这个重要的改变。当湖南卫视节目组第一次找到田亮的时候,他以“不愿意让孩子上节目”的理由回绝了节目组。
直到他在网上看到姜文带着两个儿子去西藏,别人都不能跟着去,连妈妈也不能。姜文带着他们做拉练,训练两个儿子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在西藏那种艰苦的地方,太阳很大,没有可口的饭菜,没有舒适的房子。”这件事触动了田亮内心隐藏的带女儿去农村,认识真的世界的向往。
当湖南卫视在第二轮又找到田亮,田亮想着跳出节目来看应该是很不错的六次单独旅行,可以考虑这件事。然后他又找女儿聊天:“愿意跟爸爸单独旅行吗?”18天的独处,田亮成了自己口中那个著名的“慈祥的父亲”。
“现在我担心我有点太宠她了,”在《爸爸去哪儿》播出一年以后,田亮坐在摄影棚里看着到处玩闹的女儿,说:“我不愿意跟孩子成为好朋友的样子,父亲应该有的威严还是需要的。”
女儿到了换牙的年纪,家里规定不允许女儿吃糖,但女儿向他说情,撒娇,田亮会改变自己的主意。“说了不准吃糖,她会说爸爸我就吃一颗,一颗也不行,那我今天好好吃完饭吃半颗吧。”田亮说,自己会经常因为女儿说情,在许多原则性的问题上做出妥协。
现在,他又开始改变说话的口吻,有些事情,他不是有商量地和女儿说,他去掉了“我建议你”“我觉得这样更好”这些朋友之间使用的语言,而改为“必须”“一定”。
2011年,田雨橙多了一个比她小三岁的弟弟。如何处理与儿子的关系,田亮还在摸索,他说:“对待更加淘气的儿子,他会更严厉,多一些磨炼;女儿有的时候真的需要呵护。”
田亮会尽量避开在公众场合对女儿发火,因为能够明显感受到女儿心里的委屈,“她会很伤心”;姐弟俩一起玩儿,做了错事,田亮会把俩人拉来一起批评,要做得特别“公平”。
女儿的心思确实比他预想的细腻得多,田雨橙会把什么都看在眼里,只是不说出来,“你以为她不懂的她其实都明白,你问她什么叫粉丝?她会告诉你就是喜欢她的人。她知道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有很多粉丝。但是她不留恋这些。”
他在事业上更加拼搏了,演电影,出书,代言,他已经完全没有了初入演艺圈的时候体育运动员本能的抗拒。在接受完我们采访以后,他又换上另一套价格不菲的西装,赶往另一个新闻发布会。
田亮希望提供给女儿尽可能多的资源,比如元旦带她去美国度假,送她去国际学校接受昂贵的教育,国际学校全英文授课,田亮又给女儿专门请了一个英语老师。
“我当然是希望她在路上走,别走到沟里了。只是这条路我不断在给她扩,把沟全给她弥补上了,我有多大能耐就给她扩多宽。以前我们只有一条跑道,这条路只有一条跑道,你只能这么走,你没有退路,走下去有可能还有出路。现在我给她扩成天安门那么宽的10个车道,弄成跑道的话有20个跑道,在20个跑道里面她可以自由地选择。”
田亮大概不想让女儿重复自己奥运夺冠的孤单路程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田亮以为别人的童年都和他一样:每天清晨5点,他和队友们必须起床,之后就是跳水,练习,反复练,一直到晚上10点熄灯睡觉。
直到成名以后,田亮才发现原来自己是没有童年的,“我没有同学圈,队友和同学概念相差太远了,你每成长一点,队友就少一些,到最顶尖的时候,很孤独。”田亮在成为世界冠军之后的一次采访中说。
田亮的世界曾经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跳水。这个唯一的选择带给过他闪耀的荣誉,但也有巨大的挫折。但显然,他希望给女儿展示的不仅仅是自己以前身处的那个单一的竞技世界,“以前我没得选择,不知道还有其他东西,现在我给她展开了这么多条路,我会观察,如果她选择的这条路是她喜欢的,我会鼓励她帮助她在这条路上跑下去。”
这条路包不包括职业体育?田亮不置可否,“职业体育不是普通人能走的,需要足够的毅力、不放弃的精神和强大的承受力。体育没有常胜将军,输赢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情了,所以你要承受这些失败,她明白这个(道理)还要继续走的话,我当然会支持她。”
田亮曾经带着女儿去跳水。三米台,让他以前的教练教。即便仅仅是抱着“玩儿”的心态,田亮觉得女儿真的是那块料,但是“目前看她不是特别喜欢,可能我是跳水冠军,她不想走和我一样的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