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背后
一个地道的农民,一个普通得遍地都是的农民,凭什么登上央视的纪实类公益广告,滚动播出成了名人?他家乡在安徽阜阳,家里很穷,小时候被人欺负,最担心的不是人被打残,而是衣服被打破,因为没有第二件了。
9岁死了母亲,18岁跟哥哥出来做建筑小工,在工厂食堂白吃了两年剩饭,攒下几千块钱结了婚。
婚后添丁更穷了,于是上北京,花50元住群租房,拣小吃店扔掉的馒头,起早贪黑做咸菜卖。
租不起摊位,与城管捉迷藏。躲城管,三轮车翻了,咸菜辣酱酸白菜倒了一身……好不容易做成一笔大生意,却收了张假钱……
这样一分一分赚来的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次性从信用社取出,五万块,全部交到北京少林武术学校的财务室。
幸好他的儿子真有武术天赋,父亲的血汗钱不至于打水漂。十年时间,儿子从武术小童长成功夫少年,武术比赛得奖、参加电影拍摄、电视台做节目、接受包括海外媒体的采访……
老爸还在那里卖咸菜,稍稍不同的是,他一边卖菜一边写作,如今《卖菜叔日记》已经出版了。我也知道了这个故事。
又励志,又辛酸。
之后,我读到那个记者的文章。
说这个卖菜叔,非常善于跟媒体打交道。第一次见,就老练地伸手,大力地握,仔细询问记者的单位,郑重其事要名片。
说这个卖菜叔,家里床底下放着一整箱瓶装矿泉水,只给采访的记者喝,自己咕咚咕咚喝自来水。
说这个卖菜叔,把地处郊区的三间平房中的一间,弄成专供采访的房间,三面墙上贴满儿子的奖状、照片,采访过的记者名片也整齐地贴在奖状旁边。
说这个卖菜叔,在采访结束跟记者握手话别时,趁机往记者手里塞了张百元大钞,说是“车马费”。
他以农民的生存智慧,迅速学会了这一套。
对卖菜叔的形象,我并不觉得有所贬损,反而更真实可信。辛酸背后,是更辛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