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辨识的智慧
止,则观其所好“止,则观其所好”,是照见人心的一面镜子,是《史记》赐予人们的厚礼,好比远古的老井,那甘甜的水流向人们的心里;又仿佛淡淡的乡愁,萦绕在人们的梦里……
“止,观其所好”,是鉴人的小常识。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爱好,发现这个人的本质。
古人云:“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止,观其所好”,就是静观其止,冷静旁观,一个人闲暇之时在追求什么,用力哪个领域?通过所追求的物质和精神层次,可以看出这个人是追求享乐还是追求奉献,是低级趣味还是情操高尚,是乐于助人,还是自私自利。
学者胡适说:一个人用业余时间做什么,决定了他的将来和他的价值。
列文·虎克用他的业余时间磨出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成了巴黎科学院院士;科尔利用三年所有的星期天,破解了2的67次方,成了英国数学家;鲁迅先生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成了中国近代的大文豪;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把点滴余时间称为“零头布”,他就是利用两年多的“零头布”写出了16万字的《放射微分几何》。利用“零头布”成就一番事业的名人不胜枚举。
透过这些利用“零头布”成功的人士,不难悟出人生辨识的大道理。。
习,观其所言
“习,则观其所言”是一种长期的考验,是路遥知马力的实践,是《史记》对于子孙后代的忠言。
“习,则观其所言”就是与某人初见时,倾听他的一席话,与之相处很久后,看他与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如果与当初听到的话差别很大,证明此人的人品极差。如果,前后言辞一致,说明此人诚实可信,值得托付信任。
曾国藩曾经指出:“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有其质而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甘受和,白受采,古人所谓无本不立,义或在此。”从这种言谈举止之中,去辨别一个人的方法,在当今仍然受用。因为人的言辞往往流露了一个人的本性,通过言谈举止能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对君子而言,今日他所说的话,明日决不会因小利小益而变,只有小人才会动摇初心。
“习,则观其所言”,是鉴人的最佳手段。是针对“乍见之欢和久处不厌”最好的判断。“习,则观其所言”传递一种为人处世的优雅,让人从中获得智慧的发现,那便是:不忘记初心,方得始终,而初心正是催人成就大事的元气和芳魂。
穷,观其所不受
“窮,则观其所不受”,此句出自《史记》,是一句坚如磐石的至理名言,是人穷志坚的宣言,是备受推崇的醒世箴言,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一目了然。
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穷,就贪图小便宜,丢掉了尊严。贫穷而不占小便宜的人,品质才会被人称赞。
“穷,则观其所不受”,是对人处于贫穷困境时,人生态度的考验。俗话说:落后就会挨打,受穷就会遭人欺负。困苦是对一个人品德的有效检验。而《囚歌》有言:“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之后诗人不钻狗洞的选择正是高尚而坚强的人格证明和宣言。
当一个人处于贫穷状况时,试看这个人心里还能不能装得下真、善、美,坚决抵制假、恶、丑。生活既是一种谋生,也是一种拒绝,如果不是通过劳动手段获取的财物,理当放弃,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穷,则观其所不受”,即穷困之时,看其是否不受非分之财。用之于今来说,就是看其是否能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让贫穷为廉洁美容,以厚德载物,赢得福报。
贱,则观其所不为
“贱,则观其所不为”,是一种气节的表现,是铮铮铁骨竖起的威严。如万里长城永不倒的风范,令人仰望,刮目相看。
“观其所不为”,就是一个人在没有地位和金钱的情况下,看他能否做到不卑不亢,依然有尊严。
“贱,则观其所不为”,是做人的底线,正人君子决不会因一己之利,投机取巧,背信弃义,出卖朋友,丧失良知,做出损人利己的事。即使人生低到尘埃里,也不委屈求全,决不变质腐烂,而是在那里生根发芽,怒放出一帘的惊艳。
“贱,则观其所不为”,是鉴别小人和君子的关键。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不随波逐流,更不会同流合污,每天牵挂的是怎样实践道义;小人则惦记的就是自己的利益空间。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逾越;小人则考虑的是个人的私利,满脑子想的是个人的恩惠和小便宜。
“贱,观其所不为”,即贫贱之时看其是否不为非义之事,不做有损国格人格之事,堂堂正正地仰首向前。
一个人的言行皆由心而发,一如君子以仁存心,以理存心,言行自然善良仁厚,仁者爱人。当身边出现一位仁人君子,其纯正的善念自然会产生影响,唤醒人的道德良知,让人们从中吮吸智慧的甘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