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兵的文人
从前读金庸的小说,没来由记住了《碧血剑》中的几句话:“明朝一向文官带兵,但偏巧运气好,去辽东带兵的熊廷弼等人,都有军事才能。”后来想想,金庸这话的确没讲错。有明一朝,领兵打仗者出身秀才的比比皆是,从最早的于谦,到最后的袁崇焕、史可法等,皆系文人出身。文人带兵其实有文人带兵的好处。古代当兵的文化程度多不高,普遍敬重文化人。而文人大多比较体恤下情,与人交往以礼相待,颇具人格魅力。比如“岳家军”能征善战,便少不了岳飞人格魅力的影响;还有王阳明,他带兵打仗时有很多人就是冲着他的学问而投其麾下的——要说也是,不用花钱就能学到东西,何乐而不为呢?
南梁“白袍将军”陈庆之本为棋童,不仅不会射箭,连骑马也不行,打仗得坐轿子。可他就是能打胜仗,纵横江汉无敌手,以至于北朝在他活着时不敢轻易南犯,正所谓“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外国文人里最会带兵的属塞万提斯。雷邦多海战爆發时,他正发高烧,躺在舰舱里昏睡不醒。但战斗一打响,他立马清醒过来,戴上头盔,操起长剑,带着手下的弟兄冲到甲板上。战斗中,两颗子弹几乎同时射中他的左臂,他昏死过去。虽然最终活了下来,但那条被击穿的左臂最后只得被截断。塞万提斯也由此获得了一个响亮的雅号——“雷邦多的独臂人”。
还有一位能带兵的外国文人,就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1935年,戈尔丁大学毕业,便开始文学创作。“二战”爆发,戈尔丁以中尉军衔加入英国皇家海军。作为战舰指挥官,他亲身经历了许多大型海战,最著名的一役是他指挥击沉了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后来,戈尔丁还参加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
文人带兵,多非初愿,而系时代和命运使然。像秦末少府章邯,本军事“小白”,带兵前没上过一次战场,因缘际会成了拯救秦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后来降了项羽被封了王,却眼睁睁看着手下二十万关中子弟被项羽活埋。
说实话,论审时度势,文人里大约没几个人赶得上曾国藩。曾国藩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核心是减少损失,积小胜为大成。这其实缘于曾国藩之不得已。胡林翼打武昌三个月,伤亡三千,貌似损失不大,但曾国藩受不起,因为他带的是子弟兵,只能巧取。所以湘军每到一地,立马挖壕沟围城,直到把城围得水泄不通。曾国藩是要用世界上最笨的办法,来打世界上最聪明的仗。
而大盛之后防大衰,请辞节制四省大权,主动裁撤湘军,保全的不单是自身和子孙,还有家乡父老之福荫。曾国藩能够在鼎盛时期选择功成身退,令曾氏家族繁盛至今,更是为后世文人做了很好的表率,表明对一个真正的文人而言,遇到国家危难,自是匹夫有责;而倘若世事安稳,那么,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