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门带什么干粮
战国以前,交通落后,饮食业很不发达,人们出门旅行,经常能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即使腰缠万贯,也没地儿买吃的,没办法,出门时,得带上干粮。这干粮,就在“箪”(用竹子或柳条编的小圆筐)里装着。战国以前,没有烧饼,没有馒头,更不可能有速冻水饺和速食米线,那时候最耐贮存、最适合携带、也最常见的干粮,就是“糗”。糗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炒面。错!是炒熟之后,加水捣制、揉搓成形、最后再晾干的锅巴。这锅巴,当时不光能用小麦面加工,还可以用大米、大豆、小米、小豆以及用其他粮食来加工。加工的方法大同小异,都是先搁锅里炒熟,再搁石臼里捣碎,再加水和匀,再揉搓成块,最后再铺开晒干。单看形状,它有点儿像现在超市里卖的、女生爱吃的、真空包装的锅巴,但现在的锅巴是油炸的,加工方法跟糗不一样。
至少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战国后期,老百姓出门走远路,身上一般都会挎一个小圆筐,也就是“箪”,箪里装的,一般都是糗。走路走饿了,打开箪的盖子,掏出一把糗来,蹲在路边捧着吃。光吃糗,味道还是偏寡,最好再来点儿菜,不过菜不方便携带,即使在袍子底下揣棵大白菜,路上也不方便炒来吃,于是退而求其次,蘸卤汁吃,这卤汁用醋调制,里面有盐有酱有姜丝,吃干粮时浇上几勺,能代替菜肴。这样一来,先民旅行的典型形象就呼之欲出:或乘马车,或靠步行,风尘仆仆赶路,肩上挎着一个小圆筐,筐里装着锅巴;背后背着一个小瓦壶,壶里装着卤汁儿。
有钱人出门,也带干粮,他们带的干粮不光有糗,一般还有脯。脯,就是腊肉,不过跟现在超市里卖的腊肉不太一样,其加工方法,是在鲜肉上擦姜抹盐,然后搁石臼里使劲捣,捣得稀烂,再搁锅里蒸,蒸熟之后,再抹姜抹盐,然后挂起来晾干。换言之,脯是熟的,拆开包装就能吃。旅行的时候,脯装在哪里呢?不装,用桑皮或者荷叶包起来,再用绳子束紧,出门时,揣到怀里,或者放到车上,或者跟行李一块儿打包。
春秋时,陈国领导辕颇大搞贪污,被陈国人民赶下台,被迫逃向郑国,路上又渴又饿。这时跟他一起外逃的族人辕嗄从包裹里翻出三样好东西:稻醴、粱糗、脓脯。稻醴,就是米酒;粱糗,就是用优质米粉加工的锅巴;腶脯,就是腊肉。辕颇一见大喜,大口喝米酒,大口吃锅巴,大口啃腊肉,吃饱喝足,问辕垣道:“我记得咱们跑路时手忙脚乱,什么干粮都没带,这些东西你是什么时候备下的?”辕垣说:“你刚开始贪污那会儿,我就酿好米酒、炒好锅巴、制好腊肉了,就等你哪天外逃它们能派上用场。”辕颇听了很感慨:“你可真有先见之明啊。”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领导从开始贪污到最后外逃,当中间隔的时问是很漫长的,没有十年八年,根本发现不了。那位有先见之明的辕垣从辕颇刚开始贪污时就加工好干粮,一直到辕颇外逃,干粮居然都没有变质。让人不禁长叹:人家春秋时代的干粮,保质期可真是长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