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惜福,要搭上整个青春
爸妈是手工制作食物的忠实拥护者。并不是每一个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人都如此。家里的亲戚中,除去还干着饭店营生的,热衷此道的也已寥寥。只有爸还为了记忆中的食物应有的味道坚持手工制作。妈则是因为天生勤快,又加上对父亲的爱与遵从,也默守着这分精致与苦劳。比如四喜丸子,在我们老家叫作大斩肉,外观红亮,内里粉嫩,是年夜饭桌上老少咸宜的一道菜。虽然丸子在现在菜市场的熟食档总有的买,爸却总是不屑一顾。在他看来,一枚美好的大肉丸,需上好猪肉肥瘦四六开,洗净去皮,细切粗剁,配上适量早几日就风干搓细的高庄馒头屑,加水反复搅拌。这种时候,妈一般都一溜小跑地剥葱切姜,在爸喘口气的当儿,把碧绿金黄的葱花姜末搅进肉馅中,细细拌匀。这种默契与流畅,不需一句言语,只用一个眼神。
接下来,就是做丸子生胚的时候。爸一般不喜欢别人帮忙。“每个人的手都不一样大,做出来形状不一,难看。”经过同一双手团、摔、拢、捏的丸子果然整齐划一,挤挤挨挨地站在案板上,显得乖而富足。之后要支起油锅,毫不吝惜地倒入大半桶油,将丸子一个个炸至半熟,外皮金黄。
小时候我常被安排的工作,就是在这个时候拿着漏勺舀去油面上浮起的碎屑,不然炸久了,会沾在丸子表面,斑斑点点。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还是贪玩的年纪,却能老老实实站在灶边重复着机械动作,想必是食物与家的双重魔力使然。
炸好的丸子就是半成品。春节天冷,可以用不锈钢大盆装了,半个月不坏。上桌的时候,用生抽老抽调配好的酱油汤加葱和姜煮了,趁热吃下,香、嫩、圆满。爸最喜欢给大家分丸子——你半个,他一个,胃口好的再来一个。小孩子还爱用煮丸子的汤捞饭,小猪拱槽一样,吃得摇头摆尾。爸自己只象征性地尝上一点,微微颔首,说“咸淡刚好”,然后再不多说,只笑着,听席间列位食客热烈地夸赞。
待我成了家,离开家乡,亲戚们也渐渐老去,往来就淡了许多。但每次回乡,特别是过年,爸还是大张旗鼓,又买又做,丸子也还是从扛回来一个猪腿开始,慢慢准备、精制。年岁不饶人,我们都劝他歇歇,妈有时也会抱怨说自己打下手都累得腰疼,但他只是笑而不答,有时脸上也掠过一丝不被理解和认同的落寞。
过完年要走的时候,爸总是让我们带上一包炸好的半成品丸子,别的也不多说,只一句“和外面买的味道绝对不一样”。而我,也终于从开始的推三阻四,到如今的感恩与愧疚。
原来学会惜福,要搭上整个青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