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饱”做官,“留余”治家
陈廷敬(1639—1712)为官50余年,是康熙帝的股肱大臣、《康熙字典》总纂官,对康熙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一生清廉自律,甘于清寒,家里只有老屋数间,无值钱什物。虽贵为大学士,却出门无车,衣衫粗旧,饮食无珍蔬膏粱,一冬只吃腌菜,还甚觉有味,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而自励,被门人称为“半饱居士”。“扬州八怪”之一的文学家金农曾写诗赞扬陈廷敬的清德余风:“独持清德道弥尊,半饱遗风在菜根。”《清史稿》给予他“清勤”定评。离陈廷敬故居大约500里外的河南巩义,有个康百万庄园,一块悬挂在主宅过厅的“留余匾”让人印象深刻。匾上写着《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或许就是因为历代子孙都做到了自觉“留余”,凡事张弛有度,适可而止,留有余地,并远离穷奢极欲,结果康家整整繁荣兴盛了12代400余年,富到“马行千里不食别家草,人行千里尽吃康家粮”,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规律。
“半饱”与“留余”,一是大清相国官箴,一是地方士绅家训,可谓异曲同工,反映了共同的境界与情怀。以“半饱”精神去做官,可保洁身自好,全身而退;以“留余”态度来治家,可保茶余饭后家业不衰,子孙出息。
“半饱”与“留余”,都强调的是凡事应见好就收,留有余地,最忌穷极尽绝。譬如说,吃饭要半饱,现代医学认为,吃七成饱正好,益于健康长寿,胡吃海塞,吃得脑满肠肥,则是百病之源;作画要留余,高明的画家,入画的景物再多,也总要在画面上留出二三分空白;赚钱要有所节制,不能独吞,自己赚钱也要给别人賺钱的机会;喝酒也要适可而止,酒至微醺,花至半开,是最佳境界,喝得酩酊大醉,那是自找罪受。
“半饱”与“留余”的反义词就是贪婪与过分。贪吃、贪财、贪功、贪名、贪权,都没有好下场;而过于奢侈,过于招摇,过分享受,过度消费,则都是愚蠢之举。看看一众贪官,不知惜福,不守本分,放纵贪欲,拼命捞钱,结果是贪吃吃到“大腹便便”,捞钱捞到腰缠万贯,最后却换来个遗臭万年。
实践证明,用“半饱”思想来治愈物欲的贪婪,用“留余”精神来节制生活的奢侈,既是实事求是效果明显的明智之举,也是许多仁人志士的经验之谈。“半饱”,是保持身心健康的硬道理;“留余”,是实现人生辉煌之大智慧。
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尼采说“一切烦恼皆来源于过多的欲望”;方志敏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苏格拉底被学生拉去逛罗马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却让他对学生大发感慨:“没想到居然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