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行业,不如了解自己
很多年前,我去一家大公司面试。公司就坐落在当时落成不久的软件园园区。一楼大堂,宽敞又气派。两个面试官走过来,三四十岁的模样,绝对是我当时刚毕业的职场小白眼光中,那种又厉害又令人生畏的前辈角色。
风尘仆仆的我局促地坐在那里,中年人模样的大叔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就礼貌地放我走了,结果自然是我落选了。那家大公司也因此很神奇地在我内心里扎了一个洞。
因为那时,毕业第一份工作能被一家规模大、效益好的公司录用,是一件很体面的事。
名气大意味着起点高,往后职业生涯发展会更有优势。前辈们都这么说。
多年后,我被同行业的另一家大公司录用,成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
某次在香港参展,两家公司挨着,共用一个展位。对方参展的负责人是公司高层,要了我的名片,跟我说,回国内可以到公司聊一聊。大意是挖角的试探。
那时我大致已决意离开那个行业,自然也没有去聊一场的意向。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只是我每每回想起对方双手递过来名片的刹那,脑海中就浮现出多年前那张礼貌请我出门的脸孔。那一刻,我并没有因此而觉得扬眉吐气,只是平静地接过,连一句对过往的寒暄也不愿提起,继而感慨万千。
当过去和现状重叠,被拒绝和主动离开的身影次第浮现,就像一出由时空流转排演出的滑稽剧目。你终于有选择,终于可以充满底气毫不留恋。
很多人问我,毕业以后是选择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面对问出这样问题的人,我时常感到敬佩又疏离。
大部分人一开始进入职场是没得选的,而他们竟能为这样的问题纠结,往往错误评估了宏观环境和自己的关系。正如有很多人会问,这个行业好不好?我适不适合进入?
我觉得根本不存在一个适合你的行业,如果你不感兴趣的话。你应该问问自己对它感不感兴趣,以及你在怕什么?
我当年待过的小公司如今在一线城市最繁华的地段有一间超大面积的办公室,业务更广,势头正盛。而当年我心心念念想要进去的大公司,其間经历几次被并购重组,依然没有摆脱日渐式微的命运。
那些当年看不上小公司的人,如今反过头来研究它们的趋势和盈利模式。而那些在大公司待着的人,如今陷入两难,出来怕无法适应新环境,继续待着却眼见职业生涯的天花板。
在你还不够强大,只是渺小的个体时,宏观环境的好坏优劣与你并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事实。
对一个行业再了解,都不如你对自己真正了解。你的长项、热爱、积累、综合素质,才能给你成就感,这些思考远比行业前景的诱惑力来得重要得多。
你感兴趣,愿意钻研,它就是好行业;否则,它好与不好都跟你没有任何关系。
互联网世界瞬息万变,很多人顺应潮流,做成了。很多人做法完全相反的,也做成了。
就算同一样东西同一个人,你在不同时空遇见,感觉一定非常不同,结局也不尽相同。
每个人各不相同的个性、经历、资源禀赋和所在小环境的促成和造就,都是促发因素。
这些,你得承认。
我时常不理解一些HR通过面试中的跳槽频率去定义一个人。
每个人的经历、性格、特长,对自己的了解时机和程度各有不同,以及具体到每个职场小环境的现实差异,根本无法以一种模板去定义所有。就像你根本不会知道,将你认为气味相投的人招进来,经历一段时间发酵后,他是适应了稳定地混日子,还是一直谦虚且生猛地创造。
你的经验不是你的本事,你能用经验为下一份转折做出什么才是。
你去看一个企业,要看这个企业的老员工是否对每一个新人抱有尊重和好奇,他们更愿意讨论,还是趾高气扬;你要从中判断他们是否时时欢迎一些新鲜血液的进入,而不是瘀血难疏。
对于自己而言,要保持对岗位的敬畏,对业务链的熟悉和掌握。要懂得投资自己,让自己有除了本职外的资本和能力,让自己得以离了这份工作不至于一无所长。
“每一个看似正确的建议,总能找到很多反例。”
“所有金科玉律的背面都可能也是对的。”
正如你永远不会知道,当初心心念念挤破头颅想要进入的大企业,终究在某一天你会彻底地放弃它。
所以我乐意说,一切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你对职场对行业对规则的了解,都不如你对自己的了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