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算法实现的天真梦想
2017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理查德·泰勒,研究的是人类种种理性和非理性的行为决策。虽然经济学时常强调“理性人假设”,假定经济活动的主体理智而自私,但经济学家这个群体本身,却总是心怀一些天真的梦想。
例如,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一方面发现了残酷的帕累托法则(二八定律):80%的效益来自于20%的项目,80%的社会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另一方面,他又滿心期待着这样一种优化——某人的境况变得更好,却没有任何人的境况随之变糟,这样的一步操作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而当全社会再也没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也就是说再有人想“利己”,就注定会“损人”,这时就不必改进了,大家达成一种效率与公平的理想状态——“帕累托最优”。
老帕起初想得挺好:我手里全是牛奶,你手里全是派,你我以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比例交换部分牛奶和派,这样大家都不必将一种食物吃到吐,两全其美,这不就是帕累托改进吗?
可惜,社会现实远比经济模型复杂得多。牛奶不止一家有,派也不止一家有,谁和谁交换都有人不开心。而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常常影响到一些人的饭碗,做大蛋糕的同时,难免会让一些人分到的蛋糕反而少了。拔一毛而利天下,总归得有人拔一毛不是?按照老帕的标准,只要拔毛就不是帕累托改进了。
多年以后,另两位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卡尔多和一般均衡理论的创建者希克斯,认为帕累托设置的条件太过苛刻,于是提出:只要某人的受益足以补偿他人的受损,令社会总体福利提升,这种“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就已经足够好了。
这种补偿未必是真实的,而是说当全社会生产效率提升,虽然短期内某些人的利益受损,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所有人都会因为效率提升自然而然地得到好处。只要蛋糕越做越大,每个人分到的份额终究会越来越多,这就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对帕累托改进的宽泛化处理。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对此的最好注脚,虽然很多人抱怨贫富差距拉大,但大家的日子总归越来越好了。
问题是,这些社会福利改进,从何而来呢?一个最明显的答案是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器械提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算力提升,都极大程度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进而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福利。
除此之外呢?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者说工业4。0给出了一个新答案。
运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让“算法改进社会福利”成为可能。在难以进一步做大蛋糕的时候,更高效地分蛋糕,仍然可以让大家的境况变得更好——因为此前分蛋糕的方式存在很多浪费。
举两个大家天天接触的例子。
打车软件
为什么过去打车难?一项经济学研究显示,路边等车所需时间和出租车空驶率(空驶里程占全部里程)负相关。简而言之,就是路上跑的空车越多,打车越容易。
在打车软件诞生前的2011年,上海市出租车的平均空驶率为40%——四成的人力和油耗被浪费了。但即便如此,上海市民仍然觉得打车不易。出租车在找乘客,乘客在找出租车,提升任何一方的效率,都要以另一方的更大浪费为代价。
直到运用算法进行调度,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租车和乘客才不必像无头苍蝇那样碰运气,同时提升了效率。
油烟机
过去,抽油烟机一家一台,同时共用排烟管道。然而烟道的通风量有上限,在做饭高峰时段,一家排出的烟气多,势必影响其他住户的油烟排放效率。排烟不畅、回烟串味,实所难免。
烟道难以扩建,只能在分配效率上突破。解决方案是,将一家一台的分布式抽油烟机改为由楼顶主机直接抽气排风、室内油烟机只作为“通风口”的集中式吸油烟机系统,全楼统一处理油烟。中央吸油烟机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收集用户的油烟排放数据,对做饭高峰时段各楼层室内油烟机排放进行智能分配,在烟道总体通风量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各家各户的排烟效率。
这就实现了“蛋糕不变切法改变,算法提升用户体验”的帕累托改进。
不仅是优化排烟,同时由于室内油烟机里无电机,电机装在全楼共用的主机里,抽油烟机过去常见的噪音问题也会大幅缓解。而楼顶主机排气时,基本过滤了所有油烟(99。5%净化率),将洁净空气归还于大气,小区环境和社会总体福利也因此受益。
企业在改进自身、满足用户的同时造福社会公益,恐怕最天真的经济学家的梦想也不过如此。
多年以前,帕累托对理想社会的期待——改进,再改进,直到改无可改,正通过一次次具体的企业创新逐渐实现。而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每一个帕累托改进得以实现,都有一个出发点:就是利他。要想实现梦想,必须从利他入手。利他是我们所有事业的起点,只有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才能成就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伟大企业。
页:
[1]